2022年11月11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王坚、左传涛团队在《Movement Disorders》杂志发表题为“In Vivo 18F-Florzolotau Tau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Imaging in Parkinson's Disease Dementia”的研究成果。该研究探索了tau示踪剂18F-Florzolotau 在帕金森病痴呆(PDD)患者的显像特点。
最近《柳叶刀》杂志发表研究表明,听力障碍是痴呆的最重要的可调控危险因素,听力障碍人群的痴呆发病风险约是听力正常人群的1.9倍,听力障碍约能解释8.2%痴呆的发生。
2022年11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病学研究所丁玎、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罗剑峰团队以《低膳食维生素E摄入与老年人发生痴呆的高风险相关:上海老年研究(Low dietary vitamin E intake is associated with high risk of incident dementia among older adults: The Shanghai Aging Study)》为题在Frontiers in Nutri...
肠杆菌科常见于严重颅脑损伤(sTBI)患者的肺部。然而,尚不清楚这些细菌是否来自肠道微生物群。为了研究这一假设,本研究团队采用了sTBI小鼠模型。发现在小肠中,sTBI诱导胃肠道功能障碍,细胞凋亡增加,抗菌肽减少。肠道条件病原体与Paneth细胞中抗菌肽的表达水平呈负相关。结果表明,sTBI后肠道细菌迁移到肺部,Paneth...
神经内科、神经病学研究所赵倩华、丁玎教授团队在上海记忆研究队列(Shanghai Memory Study,SMS)中,利用长期积累的临床数据及生物标本,发现联合基线期外周血Aβ42/40和p-tau181及基本人口学资料的预测模型,可预示轻度认知障碍患者未来8年的认知下降风险和阿尔茨海默病发病风险,“低Aβ42/40和高p-tau181”组合的高...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郁金泰课题组联合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程炜团队,利用英国生物样本库34万名参与者长达8.5年的随访数据,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探讨了握力和行走速度与痴呆发生风险的关系。
免疫功能失调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病理机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免疫介导性疾病与痴呆发病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楚,需要在大样本、长期随访的前瞻性队列研究中予以阐明。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郁金泰课题组基于大样本全基因组关联研究,运用孟德尔随机化方法,探讨了循环代谢物与卒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心源性脑梗死、脑出血)及脑小血管病与微结构损伤影像(白质高信号、微出血、各向异性、平均扩散率)的遗传决定关系。
2022年9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崔梅副主任医师、复旦大学人类表型组研究院陈兴栋研究员团队在老年医学领域著名杂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美国老年医学会杂志,中科院1区,IF=7.538)发表题为“Cross-sectional associations between cortical thickness and independent gait domains i...
颅底脊索瘤是一种侵袭性强、复发率高的颅底恶性骨肿瘤。
近日,《表型组学》(Phenomics)在线发表了由复旦大学田梅教授、左传涛教授、浙江大学张宏教授牵头,联合美国、西班牙、日本、韩国、瑞士、德国等多国专家和国际学术组织制定的题为“International Nuclear Medicine Consensus on the Clinical Use of Amyloid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in Alzheimer’s Disease”...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核医学/PET中心管一晖/左传涛/吴平团队在《Movement Disorders》期刊发表题为《路易体病痴呆脑异常代谢模式的一致性》的研究论文。